初中畢業三十週年同學會

楊昌彪 2005.08

本班(鳳和中學初中部64級三平)畢業三十週年同學會於民國94820(星期六) 在台南縣新營市南灣餐廳舉行,參加的同學共計36人。另,金國材老師、周博川老師及眷屬、廖欽生太太、汪仙景太太,亦參加同學會,故參加總人數為41人。我們中午先於餐廳聚餐,下午前往母校進行校園巡禮與回顧。

鳳和中學創立於民國51年,學校座落於台南縣柳營火車站附近。早期只招收初中部學生,復於63年增招高中部學生。民國59年第七屆畢業生中,男生六班三百個學生,考取台南一中209人,表現亮麗。由於母校升學績效優異,雲嘉南地區遠近馳名,學生分佈地區廣泛,包含台南、嘉義、雲林地區,均有不少學子前往就讀。

台灣自民國57年開始全面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全國的初中因而改制為國民中學,換言之,開始以學區制分發學生進入國中就讀。但私立初中,仍未納入學區分發,本班同學仍經由初中入學考試,於民國61年進入鳳和中學就讀,同年級共有十班。

本班同學於64年畢業離校,畢業時本班共計64人,其中男生42人,女生22人。統計各人原始居住地,台南縣51(大宗者如柳營11人、下營8人、善化7人、官田6)、嘉義縣5人、雲林縣5人、台南市2人、高雄市1人。畢業時升學狀況如下:14人考上台南一中(13人前往就讀)1人考上高雄中學、8人考上台南女中。6位女生考上各地的師專,並均前往就讀。當年鄉下家長普遍認為女生念師專,將來擔任國小老師,是個鐵飯碗,因此就讀師專幾乎成為本班女生的第一志願。由於高中與師專入學考試時間不同,致有不少重複上榜的情形,而前往就讀台南女中者只有兩位。男生有3人前往師專就讀,但是有多少人考上師專,則不可考。(同屆畢業同學約六百餘人,其中考上台南一中約160人,考上台南女中約 80)

我們初一、初二的導師金國材老師,於63年離開鳳和後,即到台北新民國中任教(民國63~66),然後轉至金華國中(民國66~88),並已於88年退休。初三的導師周博川老師,離開鳳和後,歷經職務如下:

 

民國63~64

鳳和中學

民國64~78

台南縣麻豆國中訓導主任、教務主任等

民國78~79

雲林縣四湖鄉飛沙國中校長

民國79~83

台南縣南化鄉南化國中校長

民國83~87

台南縣安定鄉安定國中校長

民國87~94

台南縣新市鄉新市國中校長

民國94~

台南縣官田鄉官田國中校長 

畢業離開鳳和後,本班曾舉辦的同學會如下:(1)65年,台南縣虎頭埤;(2)68年寒假,台南縣尖山埤;(3) 71年暑假,台南市;(4) 72年寒假,台南市。每次參加同學均不多,大約只有十餘人。

興起舉辦本次同學會的念頭,主要來自我的母親。她今年年初回老家參加她的小學畢業60週年同學會。60年前,他們小學畢業後沒多久,日本人戰敗離開台灣,他們的小學老師是日本人,亦隨之返回日本。此後,幾十年光陰,這些學生們大概也沒跟老師見面。幾年前,這些學生曾組團至日本探望他們的老師。可以想見,這種場面是多麼感人!他們可以舉行60週年同學會,我們才畢業三十年,有何不可!

由於老師家住台南縣麻豆鎮,我畢業後,陸陸續續都與老師保持聯絡。但,老師離開鳳和至台北後,我並不知曉她新任教單位,也就沒再聯繫。大約是民國75年,我還在新竹唸書。有一天,有位我不認識而且小我好幾屆的學妹前來告訴我,老師也是她的老師,並給了老師的電話號碼。於是,我才又跟老師聯絡上。

初中畢業後,同學之間的聯繫,其實並不多。念高中時,同在台南一中唸書的十幾位同學,有時會碰個面,大約知道彼此狀況。但,高中畢業後,我與這些同學也幾乎都不再有來往了。比較特別的是,我與賴福興一直都互相有聯繫。高中聯考放榜後,我們念同一個高中,又都需要在台南市租房子,因緣際會下,我們一起賃屋居住,變成室友(高中期間曾租過三個住處,但都在一起)

民國89年底,經由賴福興聯絡,我在台北,與老師、賴福興林惠瑛陳惠慧林秋蝶聚餐見面(已經畢業超過25)。這也是我畢業後,首次與這三位女同學見面。93年年初,我們又聚會一次。946月,我們再度聚會(這次林惠瑛沒參加),我提議舉辦同學會,大家都極力支持。

三十年前,鄉下人家大部分沒有電話,所以畢業紀念冊的通訊錄只有地址而無電話。雖然民國7172年同學會,我曾有整理通訊錄,但當時並非大部分同學都有回信,而且當時大部分同學尚未結婚成家,所以通訊錄並不完整。三十年後,舉辦同學會的重頭戲,首推聯絡同學,並建立完整通訊錄。剛開始,我非常擔心,因為我手上有明確的通訊資料包含我自己只有六位。既已決定舉行同學會,只能死馬當活馬醫,依照老舊通訊地址,一一寄出信件。第一次於六月下旬由林秋蝶幫忙寄出,寄出後,好像石沈大海,有主動聯絡者少之又少,宛如鳳毛麟角。不過,靠一些同學動起來後,慢慢有回音。當我收集到二十餘位同學通 訊資料時,我心想,能聯絡到的大概只有這些了。然後,於七月下旬,我又寄了第二次同學會通知。一些看似無望聯絡到者,我請住附近的同學,親自前往三十年前舊地址一探究竟。一項非常驚人的發現,三十年前的舊地址還蠻管用的。雖然有些同學已經不在舊址,但他們的家人或親戚可能仍在,或者鄰居也可能知道他們去向。經由許多熱心同學的幫忙,共同尋人,終於完成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。

經由本次聯繫,64位同學中,有聯絡上或知其去向者,共計57位。許多同學均熱心參與尋人活動,特別是以下數位(依照座號順序)劉明得、蔡惠美、林永遠、沈慶雄、黃銘國、廖欽生、廖英珠、余秀香、賴福興、林秋蝶、洪居財、賴慶安等人。其中,尤其林秋蝶洪居財更是費盡心力,電話南北通催。

另外,奇妙的是,三十年前,我們大部分沒有電話。今日,我們有了行動電話,還有電腦網路。有一些同學,是利用電腦網路搜尋而得到的:吳美芬、羅幼治、戴忠旭、李政恭、徐能彬、王瓊惠、張錦榮

同學會當天,洪居財於十點多第一位到達餐廳會場。後來抵達者,就讓他玩個猜謎遊戲,猜猜他面前的同學是誰?當然是狀況百出,張冠李戴乃為常情。為了喚起大家的記憶,陳惠慧還影印了三十年前畢業紀念冊放在餐桌上,供大家比對參考。此外,我也按照參加研討會的慣例,製作了名牌,供同學配戴,免得大家猜謎後,又忘了他是誰。

三十年前,絕大多數國中是男女分班,但鳳和是男女合班。看似觀念先進,但三十年前的鄉下非常保守,加上鳳和極度以升學為最高優先考量,管教學生極為嚴格,同班男同學與女同學幾乎是不講話的。如果有,也只是最常聽到的:「某某同學,老師叫你去辦公室找他」。有時數學弄不懂時,也需要互相討論,但通常男方有一位代表,女方有一位代表,換言之,乃單線聯繫。三十年後的同學會,男女同學齊聚一堂,互相聊天調侃,男同學與女同學講的話,恐怕比從前同窗三年還多。

餐廳聚餐完畢後,我們於下午三點多前往鳳和母校。之前,我與母校學務處陳明山主任有聯絡,告訴他,我們將回母校。主任非常熱心,於休假日,特地留校歡迎我們返校。他還用心的找來母校唯一留存的當年畢業紀念冊,供我們懷舊與回憶。他也開放一間當年我們使用過的教室,讓我們進去重溫舊夢。同學言談間,又憶起,誰是當年的班長。班長名錄列於後:林永遠、楊昌彪、胡崑瑞、汪仙景、楊昌彪(共計五任)。當年的班長並非學期制,而是由導師於「適當的時間」重選,班長的產生也並非全部民主選舉,也有由導師指派的。

當年在校時,本班有三胖:大胖、中胖、小胖分別為沈崇仁、賴福興、趙祖光。不過,目前順序已有變化,賴福興已是本班最有份量者。我個人體型可能是變化最多的,畢業離校時,我只有160公分,體重不到50公斤。現在我180公分,體重早已超越大胖沈崇仁之體重。

舉辦本次同學會,與同學聯繫時,廖欽生建議設置一個網頁,我覺得他的意見很好,因此也弄了一個同學會網頁。該網頁存放了本班過去的點滴,包含同學會相片、本次同學會通知、二十幾年前的同學會通知影本(有些同學說以前沒接到通知,雖遲了二十幾年,還是看到了)、舊相片、畢業紀念冊、通訊錄等。另外,廖欽生也設置了一個網路相簿。

本班同學名錄按照座號如下(畫底線者為有出席本次同學會,共36)

楊永財、康志明、周朗瑩、楊昌彪、蘇峰村、楊寬仁趙祖光莊新寶

林淑芬、李秀丹、蔡菊珍林惠瑛吳美芬陳惠慧羅幼治黃美美

沈志豐劉慧雯、吳炎樹、劉明得戴忠旭李政恭沈崇仁許秋郎

黃頂源、胡崑瑞、林育進、蔡惠美翁文宏、許中輝、林永遠、毛志賢

沈慶雄、黃銘國、蔡加景、張慶源、李松霖廖欽生吳瑞楓、陳福杉

何秋雲、張永田、張鴻淇、徐能彬、陳慧娟、廖英珠余秀香賴福興

姜翠雪、林秋蝶、林永松、劉來金、吳偉德、楊嶸祜、黃琇金、汪仙景

鄭世仁、洪居財、許碧慧、王瓊惠、賴麗莉賴慶安、李淑芬、張錦榮

註:張慶源、蔡加景、張錦榮等三位同學已經不幸仙逝。

 

重要網址:

同學會網站  http://par.cse.nsysu.edu.tw/~cbyang/juniormate/

鳳和中學  http://www.fhsh.tnc.edu.tw/  

 


文字方塊:  
鳳和中學初中部64級三平畢業三十週年同學會
民國94年8月20日(星期六) 台南縣新營市南灣餐廳
後排左起:許秋郎、洪居財、汪仙景、徐能彬、楊寬仁、翁文宏、賴麗莉、余秀香、楊昌彪、沈崇仁、賴慶安、黃頂源、康志明、沈志豐、賴福興、黃銘國、廖欽生、劉明得、羅幼治。中排左起:林惠瑛、黃美美、劉慧雯、蔡菊珍、周師母、周老師、金老師、蔡惠美、劉來金、吳美芬、林秋蝶、陳惠慧。前排左起:趙祖光、吳瑞楓、林永遠、李松霖、李政恭、莊新寶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200512月16日起, 您是第訪客